当前位置: 首页 >> 原站栏目 >> 党建工作 >> 习研书院 >> 习研队 >> 正文

【习研课堂】解读全球环境治理,定位大国责任担当——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大国责任与全球环境治理”习研团队第二次学术活动

[发布时间]:2018-10-23[浏览次数]:

20181019日上午十点,政府管理学院“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大国责任与全球环境治理研习”小组于学院南路主教学楼113开展了第二次活动——全球环境治理与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系列讲座。本次讲座由国际政治系老师耿喜梅老师主讲,耿老师向大家介绍当代全球环境治理现状,并点出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介绍中国近年来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发展。

首先,耿喜梅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三次里程碑式的会议:1972 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宣言》;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为了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即如何适应及减缓气候变化,资金的提供十分重要,针对此,全球环境筹资和援助机制建立起来。1989年,在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及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年会上,法国提出建立一种全球性的基金,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展环境保护活动。199011月,25个国家达成共识建立全球环境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

耿老师介绍南南合作案例

通过上述的基本情况,耿喜梅老师提醒大家看到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的重大意义。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能源的消耗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恶化。面临着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合作。针对其中的基础四国,耿喜梅老师分别为大家介绍了其基本情况及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中国发展给予了一定启示。

最后,耿喜梅老师向大家重点讲解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的作用,20164月,150多个国家代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从推动达成《巴黎协定》到推动协定签署,中国持续性扮演“关键性”角色。而在此前的331日,中美元首发表第三份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将于422日同时签署《巴黎协定》。除了在在国际社会,中国遵循《巴黎协定》倡导的“自由贡献”的原则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外,在国内社会,中国也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的重点之一。2012年,党的十八大就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展示了一条先进、绿色的发展道路。

小组成员认真听讲

本次讲座,耿喜梅老师以更加专业的视角为大家展示了全球各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现存的一些问题。这些都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也使得同学们对于当下所走的道路有了更多信息。耿老师也鼓励同学们在课外自主研究学习环境方面的知识,发挥政管学子的精神,从理论和实践上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