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铎,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城市管理系副主任。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兼任《Land Use Policy》《经济地理》《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期刊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保护与补偿问题,城乡土地政策,土地经济与土地市场,土地评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2项;主持完成自然资源部以及上海市、四川省、山东省等省市政府咨询和土地规划课题8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全国、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等奖励3项。
本讲要旨
本讲以简单研究案例为不同各专业学生初步描绘地理学空间分析的应用图景,重点在于呈现思维、启发兴趣。
u “地理学+”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范畴
数学和统计学强调数据规律,经济和管理学关注人的心理与行为,地理学研究思维方法的核心是空间。地理空间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和物质能量交换、要素流动的基质,地理学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应用性,帮助各类科学成果从纸面落到地面、从理论照进现实。
“3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工具。“地理学+”可与三种主要类型大数据结合,提供疫情防控决策、资源要素调配、疫情趋势预判等指导:一是通讯数据,包括移动通讯数据,金融通信数据,“天眼”网络监控数据,能帮助锁定病毒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位置,并打击疫情中的违法犯罪。二是交通数据,包括地图和酒店运营商的数据(腾讯、百度、高德、携程)和交通运输部门数据(铁路、公路、航空、海关),可追踪感染者和易感人群运行轨迹,分析疫情传播路径和态势;三是统计数据,包括人口、经济普查数据等,提供人力、物理统筹调配、布局防控节点的参考。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发展更将使上述研究效力倍增。
u 案例1:空间可视化与统计工具在疫情监测与预判中的应用
地级市尺度的疫情动态可视化与统计分析表明:①疫情空间传播规律呈现以湖北为中心的圈层扩散+核心城市跳跃的态势;②2月16日后,新增病例数量明显下降,范围明显缩小;③至3月10日全国有334个城市(直辖市、地级市、州、地区,含港澳台)出现确诊病例,河南、浙江、江西、广东、黑龙江、重庆、北京、上海疫情相对严重,显示其与湖北间的人员、经贸往来密切程度;④2月10日至3月10日,17个城市新增病例过百,复工复产尚需时日;157个城市新增病例为个位数,95个城市未报告新增病例,曙光在即;⑤世界疫情扩散不容乐观。
u 案例2:地理信息图层叠加、分析在抗疫物资供需分析和调配中的应用
以口罩为例。居民佩戴口罩的选择陷入博弈论“纳什均衡”状态,口罩短缺将持续至疫情阶段性结束。口罩配置成为财政、货币、土地政策外的“第四大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决定哪些地区、哪些行业优先复工复产;其配置可能存在“市场失灵”,需研究调配方法。
稀缺资源口罩的调配应遵循三个优先级递进的原则,即:①到医治患者最需要的地方去(哪里患者多、口罩少?);②到疫情防控最难的地方去(哪里人口多?);③到恢复生产最迫切的地方去(哪里经济贡献大?)。
口罩生产企业数量、注册资本量合成全国城市口罩的自身生产能力指数;运用GIS软件将结果可视化,并将这一数据图层与全国城市确诊人数、人口数、GDP图层叠加,可得出医治患者、普通防疫、恢复生产三方面口罩短缺程度,综合排定全国城市口罩调配优先级。
u 关键词
空间分析;“3S”技术;空间可视化;空间统计;图层叠加
u 疫情反思
1、应正确认知祖国的发展阶段与短板,保持对科学的敬畏,实事求是应是我们追求“中国梦”道路上时刻坚持的初心。
2、树立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转变权利和资源过度集中的做法,促进民营经济、民族企业发展。
3、放慢装点繁华的脚步,将韧性、安全摆在城市建设的最底层。重新思考发展依靠人、服务于人的本质,重新定义城市功能需求的“马斯洛层次”。
4、每个行业、每个部门、每个学科都应反思自身之于家国、人民价值和之于历史的使命;让社会价值分配服从于贡献和创造。